用户登录
用户注册

分享至

白参的功效与作用,白参主治哪些疾病

  • 作者: 嘉言懿行还要阳光
  • 来源: 漂亮女人网
  • 2023-07-25

一、白参的药用功效

  大补元气:适于元气虚脱。

  1、气虚欲脱,症见面色苍白,心悸不安,虚汗不止,脉微欲绝者。

  2、气脱亡阳,上面症状兼有冷汗淋漓,四肢不温。每与附子同用。

  补脾益肺:可治脾,肺气虚。

  1、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倦怠无力,呕吐泄泻,舌淡脉缓。

  2、肺气不足,咳喘乏力,动则益甚,自汗脉虚,易感风寒。

  生津止渴:用于津伤口渴,消渴。

  1、津伤口渴,热伤气阴,身热烦渴,汗出体倦,脉大无力,每与石膏,知母同用。

  2、内热消渴,烦渴不止,脉数无力,属内热而气阴不足者。常与养阴清热药同用。

  安神增智: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,失眠健忘,常配养心安神药。此外,还可用治血虚,阳痿及正虚邪盛,均取本品气旺生血,气旺阳自强及扶正祛邪之功。

二、白参主治哪些疾病

  白参又称南沙参、泡参、泡沙参、沙参、知母、羊乳桔梗科植物,以根入药。秋季刨采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刮去粗皮,即时晒干。清热养阴,润肺止咳,主治气管炎,百日咳,肺热咳嗽,咯痰黄稠。

  白参的膳食纤维、钙、胡萝卜素、碳水化合物、磷、烟酸、维生素A、C维生素与同类食物相比高于平均值

  1、妇女崩漏,产后暴脱,久虚不复。

  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,阴道大量出血,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。以突然出血,来势急,血量多的名“崩”。来势缓,血量少,淋漓不断的名“漏”。其病因主要是血热、气虚、肝肾阴虚。

  2、早泄滑精,阴虚盗汗,眩晕头痛。

  早泄,其病理的关键在于肾不藏精,致使精液遗泄。梦遗属于阴虚火旺者多,滑精属于肾虚不固者多。

  3、劳伤虚损,食少倦怠,反胃吐食。

  生人参(白参、野山参)性凉,禀性醇正,无刚烈气象,是以补气滋养阴津,尤其独步。若阴虚之体,相火易升,则宜用生人参,不宜用红参。《月池人参传》:“人参生用气凉、味苦而补阴。”

三、白参的食用方法

  1、嚼食:将白参蒸软切成薄片,晾干盛于容器内,随用取出1-2片口含或嚼食。

  2、冲茶:将白参薄片4-5片置茶杯内倒入开水,复盖3-5分钟后服用。

  3、煎服:将白参片或碎块取4-15克(随体质状况而定)加150-500毫升水煮,煎至120-350毫升,煎两次,混合后分两份,早晚各一次。

  4、炖煮食品:将白参配适量的瘦肉或鸡肉一起烹炖食用亦可。

  做法一: 白参炒肉丝

  白参与滋阴涧燥、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组成此菜,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。

  主料:鲜白参(或水发白参)250克,猪瘦肉200克。

  调料:料酒、精盐,味精、酱油、葱花、姜丝。

  制法:

  1.将白参去杂洗净切条。猪肉洗净切丝。

  2.锅烧热放入肉丝,煸炒至水干,烹入酱油、料酒,煸炒几下,加上精盐、葱姜,煸炒至肉熟,加入白参和适量水,炒至肉熟烂入味,点入味精,出锅装盘即成。

  做法二:白参蒸鸡蛋

  此菜以白参与鸡蛋为主料经清蒸而成。白参又称裂褶菌,性味甘平,除一般营养与滋补作用外,还有抗癌作用。配以滋补强身的鸡蛋,其功在补血安神、滋阴润燥。常可作为癌症病患、精血不足、体弱身虚以及心烦、燥咳等病症患者的辅助食疗菜肴。

  主料:白参50克,鸡蛋2只。

  调料:精盐、味精、葱花、猪油。

  制法:将白参去杂洗净,下沸水锅焯一遍,捞出挤净水,用刀切成小丁。将鸡蛋搕入碗内,加入白参、精盐、味精、葱花、猪油、清水拌匀,放入笼内,蒸约20分钟取出即成。

四、白参的食用注意事项

  白参,别名:沙参(菌类)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,菇体质韧、味道清香、鲜美爽口、营养丰富。白参(人参)通常指生晒白参。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参的根。主产于吉林,辽宁,黑龙江等。那么,白参要怎么吃呢?白参怎么吃更营养?吃白参的禁忌有哪些?

  吃白参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一:白参忌萝卜、浓茶

  吃白参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二:参不可滥用。参是一种补气药,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,是不适宜的。体质壮实的人,并无虚弱现象,则不必进服补药,妄用本品。如误用或多用,往往反而导致闭气,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。

  有些人认为参是一种补品,以为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,这是错误的想法。无论是红参或是生晒参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、不可操之过急,过量服食。另外,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,一般来说:秋冬季节天气凉爽,进食比较好;而夏季天气炎热,则不宜食用。

  吃白参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三:服用参后忌吃萝卜(含红萝卜、白萝卜和绿萝卜)和各种海味。古医书讲萝卜“下大气,消谷……”。现代研究萝卜消食利尿,与古代观点相同,参大补元气是其最主要功能。这两者,一个大补气,一个大下气,正好抵消。故有此一忌。

养生常识
人群养生
运动养生
中医养生